CCTV文化 > 公益中国 >

生态优先谋发展——小城故事

发布时间:2022-07-08 10:48| 进入复兴论坛 | 来源:网络 |  |  阅读量:7045

焦点访谈,生态优先发展——一个小镇的故事

一个适合生活工作的现代化县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?全国有1000多个县、县级市,可谓五花八门,但有一个标准应该是统一的,那就是生态好、环境美。今天,我们要谈论两个小镇,一个在水边,另一个在山边。水边是湖南省浏阳市。有一条著名的浏阳河,是当地的母亲河。但多年来,浏阳河遭受了严重的污染问题。峄山小镇是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。在这个山区县,大部分人口分散在山区,不仅生活条件艰苦,而且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。如何补上生态短板,建设县城和县域辐射的农村?戳视频看这两个小城的故事。

浏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,总人口149万。它因位于刘水向阳面的县而得名。刘水又名浏阳河,全长234公里,其中175公里在浏阳市境内,是浏阳市名副其实的母亲河。

湖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江说,“我当时拿着矿泉水瓶,装了一瓶大围山造纸厂排污口排出的黑色污水,顺着浏阳河到浏阳市区,每10公里取一瓶水。一共拿了10瓶,从黑到清,再到黑。”

流域的污染让浏阳河的水不仅不能喝,还让农业灌溉成了问题。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,使该县走上真正可持续、绿色、健康的发展道路,是当地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浏阳率先探索多部门合作治河模式,探索出河岸共管、大小共管的思路。河岸联合治理,既要控制河水的污染,又要切断岸上的污染源。浏阳是世界闻名的烟花之乡。烟花制造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,需要大量的瓦楞纸作为桶材,而这些造纸企业很多都分布在浏阳河沿岸,成为了严重的污染源。

浏阳市副市长黄刚说:“对于那些排放超标、污染严重的企业,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关停,让他们退出。另一方面,我们也不是简单的放弃那些企业,因为这个行业要发展,人的饭碗要有保障。对于那些能够达标的企业,我们鼓励他们通过技术改造达到排放标准,我们给予他们适当的绿色发展引导。”

经过两轮淘汰整顿,浏阳河流域原本沿河分布的大大小小近百家造纸厂数量减少了一半。对其余58家企业,从原料、工艺、设施等方面进行了绿色改造,彻底解决了废水、废气、噪声等污染问题。

除了造纸行业,浏阳河的另一个主要污染源是当地的生猪养殖业,大量的猪粪、污水和臭气,极大的破坏了浏阳河的水质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必须转变思路,进行产业转型。

让养猪户退休,也不是退路。一方面,要给退养户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;另一方面,要积极帮助退役户实现产业转型。经过调研,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发展有机蔬菜种植,出台了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,并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。随着蔬菜种植逐渐规模化,水质和河岸的土壤也有了明显的改善,种植的蔬菜质量也越来越好。

浏阳河水系发达,支流众多。沿线的村镇、沟渠就像“毛细血管”,到处密布。要做好环境治理,不仅要治理好河流的“主动脉”,还要治理好这些细小的“毛细血管”,也就是说要“大小一起治”。

在浏阳河上游的胡大镇书香村,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有一个由厨房隔油池、雨水收集池、三室化粪池组成的污水回收微系统。厨房污水、卫生间污水、雨水通过不同的管道回收到村里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处理,解决了直排的问题。

多管齐下,多措并举,浏阳通过努力打赢了一场环境保护攻坚战。2021年,浏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9%,浏阳河平均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,水质大幅改善。

如今,浏阳依托浏阳河优质资源,大力发展花卉产业、水乡古镇旅游、沿江农耕文化产业等亲水经济。,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。2021年,浏阳县域经济和县域综合发展排名全国第八。这份优秀答卷的背后,离不开保护生态环境、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理念。

黄刚说,“下一步,要使浏阳河各断面稳步达到ⅱ类水质目标。另一方面,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,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浏阳河成为真正的幸福河。”

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,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财富。这个道理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得到了证明。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是典型的山区县,有“九山半水半田”之说。2000年,全县10万以上人口中有70%居住在远离县城的山村和库区。山区散居人口不仅生活条件艰苦,而且对山区森林、河流、动植物等珍贵自然资源造成破坏,生态环境难以承载。

距离云和县城8公里的巫溪畲族乡,是2000名畲族居民世代生活的地方,也是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,是云和县所有居民的饮用水源。

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,提高山区居民生活质量,2013年,云和县开始分批转移巫溪畲乡居民。魏宏是最早选择搬下山的村民之一,但在当时,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。

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乌溪畲族乡乌溪村村民兰说,“第一批搬下来的时候,我就在想能不能赚钱,怎么生活,怎么融入城市生活。”

除了生计问题,更让村民担心的是户口问题。如果他们迁入城镇,山区的土地还能保留吗?不迁户口,能享受城镇的医疗、教育资源吗?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,云和县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,其中的关键是户籍制度改革。

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人大常委会元和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袁世忠说:“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搬迁农民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分离了。老百姓在原农村享有的经济利益、集体利益分红、公益林补偿、责任山、责任农田全部保留,老百姓可以放心进城。进城后,社会地位变成了城镇居民,城镇的医保、社保、上学都是一视同仁的。”

为了保证搬迁村民的生活质量,当地政府在县城的优质区域建设了安置房。搬迁村民购买安置房可以享受一系列优惠和补贴。如何和平相处更重要。这些搬迁村民常年在山区务农,一般没有其他劳动技能,因此当地政府在搬迁社区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,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。

木制玩具制造业是云和县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。兰下山后,经过培训,成了一名木制玩具加工工人。随着越来越多外来人口的加入,云和县的很多传统产业也有了更快的发展,产业的壮大吸引了更多的村民下山,形成了良性互动。

刘欢欢是无锡畲族乡水竹洋村的村民。他搬迁后开了一家木制玩具网店,销量很好。刘欢欢有扩大规模的想法。然而,缺乏资金是一个难题。为了支持像刘欢欢这样的村民创业,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,同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,当地政府推出了“两山贷款”——即将所有企业、机构和个人纳入统一的生态信用评分系统。

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乌溪畲族乡水竹洋村村民刘欢欢说:“通常情况下,如果参加志愿者活动,可以加分。分数越高,贷款利息越低,容易出现临时资金周转。”

现在云和县80%的人口都住在县城。随着山区人口搬迁疏解,云和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空气优良率达到99.7%,水质优良率达到100%。

在山区,村民搬迁后留下的梯田,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,种上了生态经济作物和生态公益林。当年混乱而近乎荒芜的山区,被改造成了一幅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,也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金名片。

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需要统筹县域的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安全需求,因地制宜弥补县域的短板和弱项。每个县一个政策,缺什么补什么。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个小镇曾经遭遇过生态困境。但他们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,大刀阔斧地重新布局产业和人口,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。他们不仅恢复了青山绿水,还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,不仅让县城的生活环境更加宜人,也促进了农村的进步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责任编辑:余梓阳

热词:

扫一扫
央视影音客户端
央视影音客户端
扫一扫
央视新闻客户端
央视新闻客户端
扫一扫
熊猫频道客户端
熊猫频道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