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CTV文化 > 文化节目 >

徽剧如何拥抱年轻人

发布时间:2022-07-08 12:12| 进入复兴论坛 | 来源:网络 |  |  阅读量:6303

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:“继承和发展黄梅戏、徽剧、花鼓灯等传统艺术”。如何发展和弘扬徽剧这一江淮地方艺术,已成为新时期安徽惠晶剧院和徽剧传承人必须思考的问题。如何回答好这个问题?近日,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惠晶剧院院长赵春刚。

“徽剧”就在我们身边。

安徽日报:很多人都知道徽剧是安徽的艺术特产,是京剧的前身,但对这一古老剧种的起源和内涵了解不多。能给我们简单普及一下吗?

赵刚:徽剧,原名“徽调”、“黄儿调”,1949年后定名为徽剧。不仅京剧的国粹是在徽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,南方的一些地方戏也与徽剧有关,影响几乎遍及全国。1956年,安徽徽剧团在惠州成立。2005年,安徽徽剧团与安徽京剧团合并,成立了现在的安徽徽京剧院。

说到京剧,普通观众可能会想到《贵妃醉酒》、《霸王别姬》等传统剧目;提到昆曲,很多人会想到《牡丹亭》;说起黄梅戏,很多戏迷和票友对“神仙眷侣”“女许”这种经典唱段都耳熟能详,能哼上几句...然而,许多观众对安徽地方戏“徽剧”并不熟悉。让更多观众走近徽剧的关键是推广新剧,多演出。莎士比亚的名剧《麦克白》,很多观众都知道,我们的安徽剧《惊魂记》就是移植改编自《麦克白》。当然,为了让《麦克白》的故事更好地与徽剧融合,我们把故事的背景移植到了中国的春秋时期,演绎了一个英雄子寅面对权力诱惑,最终走上自我毁灭之路的故事。

戏曲来源于群众,必须经过舞台和时空才能走到现在。比如我们原创的大型徽剧《徽班》《包公出山》以及反复出现的大型徽剧《刘铭传》,都是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安徽本土文化的重磅作品。在我看来,徽剧一直在我们身边,在舞台上熠熠生辉。我们应该努力让更多的人走近它,感受它的光辉和魅力。

人才匮乏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。

安徽日报: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,戏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目前徽剧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?

赵刚:安徽电视台有个节目叫《相约花厅》。我经常做法官。经过长期观察,发现戏迷表演的多是京剧、黄梅戏等剧种。说实话,粉丝并不比其他剧种多。是票友打架的舞台,也从侧面说明了徽剧的观众还是比较少的,用一个词概括有点“小众”。如何让更多的观众,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剧院听徽剧,是我们多年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。

其实徽剧“小众”背后的原因,并不是它不出彩,没有内涵,观众欣赏不了。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,并对我国的戏曲文化和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主要是人才匮乏。放眼全国,能演徽剧的演员有几个?再回头看全省,六千多万人口的人口大省,有几个徽剧团,又有多少人选择从事徽剧?我团培养了一些人才,但就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推广这门艺术的人才需求而言,还远远不够。

尽力让年轻人成为“主角”

安徽日报:“徽剧”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安徽文化一张响亮的名片。如何在多元文化、多姿多彩的当代“引流”更多的年轻人?

赵刚:让年轻人成为“主角”。多年来,我们努力让舞台上的孩子们相信徽剧会有更好的明天,让更多台下的年轻人走进剧场,感受徽剧的魅力和优雅。

近年来,我们尽力培养年轻的传承人。为满足传统戏曲发展对传承人才的迫切需求,我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于2016年联合开办了“惠晶班”,招收57名以徽剧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学员。这些孩子是徽剧未来发展的希望。从省内国家级、省级非遗传承人,到“千方百计”从省外兄弟院校请来的优秀专家,从2017年到2020年连续四年对孩子们实施暑期培训和“师徒式”浸入式教学。通过培训,孩子们的基本训练技能、毯子技能、姿势技能、歌唱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效果显著。目前,这些徽剧的好苗子已经进入剧场工作。截至目前,剧院已形成徽剧“老中青”人才梯队,并在不断提升。

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,剧院先后与合肥市13所小学举办了京剧、徽剧特色班,编写了专门针对小学生的徽剧教材,为戏曲艺术进校园做出了表率。很多孩子因为“戏曲进校园”认识和了解徽剧,走进了剧场;有些孩子爱上了徽剧,甚至报了我们的“惠晶班”。

接下来,剧院将继续投入人力资源,锻造一支优秀的徽剧人才队伍,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,多排练剧目,编排好剧目,传承发展我们的徽剧,讲好安徽故事、中国故事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责任编辑:顾晓芸

热词:

扫一扫
央视影音客户端
央视影音客户端
扫一扫
央视新闻客户端
央视新闻客户端
扫一扫
熊猫频道客户端
熊猫频道客户端